第八章 特色文化(2/6)

她说过这句问候语。有一天,她陪她的同学到我们黄茅尖来玩,我公唧看见她以后就给她来了一句问候语“恩发哒驾”,她以为这位老爷爷是问她出嫁了没有,于是便回答说“我没法嫁啦”。浏阳话里“发”与“法”同音,“驾”与嫁也同音,这才闹出了这个笑话。

第二节老姑娘

在浏阳市西南部,人们喜欢在称呼的后面加一个语气词“唧”,以显示亲热。这是浏阳西南部的方言与长沙话最显著的区别。

我看见爷爷就喊“公唧”,看见奶奶喊“娭唧”。地方上与我爷爷年龄差不多的人,我们就叫伯公唧或者叔公唧。见到与我奶奶差不多大的人,我们就叫伯娭唧或者叔娭唧。如果同时出现好多个与我爷爷奶奶年龄相近的人,为了区别我们在叫谁,就在称呼后面再加上人家的小名。

伯伯的妻子我们叫她“伯唧”,叔叔娶了妻子我们叫她“婶唧”。但我们见了伯伯不喊他“伯唧”,因为这个称呼被伯伯的妻子抢走了,我们只能叫“八八”。叔叔的妻子没有抢走“叔唧”这个称呼,所以我们就叫叔叔为“叔唧”。

我们见了姑姑叫“姑唧”,如果有两个姑姑,就叫“大姑唧”、“细姑唧”。与之相对应,我们喊姑父为“姑爷唧”,喊大姑姑的老公为“大姑爷唧”,喊小姑姑的老公为“细姑爷唧”。

我们见了外公叫“外公唧”,见了外婆叫“外婆唧”,见了舅舅叫舅唧。但外公的妹妹我们不叫老姑妈唧,而是叫她“老姑娘”,不加唧字。有两个老姑娘的话,我们就叫“大老姑娘”和“细老姑娘”称呼爷爷的姐妹也是喊“老姑娘”的。看到舅妈的时候我们不喊“舅妈”而要喊她“舅娘子”,这个是不加“唧”字在后面的,为了表示亲切一点,我们就在称呼后面加上一个“啊”字,把“老姑娘”喊成“老姑娘啊”、把舅娘子喊成“舅娘子啊”,感觉比直接称呼“老姑娘”、“舅娘子”似乎要亲切一点。

我爸爸的舅舅,我们见了就叫“老舅唧”,我爸爸的舅妈,我们见了就喊“老舅娘子”。我老舅妈有一个女儿,我也要叫她“国姑唧”,可能是因为我的姑唧太多,加个小名在前面以示区别吧。

我们从小叫爸爸为“爹爹”,也有叫“爷老子”的。在浏阳话里称爸爸为“老子”。也有的家里叫爸爸为“八八”,但这样一来,和伯父的叫法就重合了。这样叫了以后就无法分清哪个是爸爸哪个是伯父,除非这个人家里没有伯伯只有爸爸,否则就不能这样叫。我们对妈妈的称呼就和普通话的叫法完全一致,偶尔也会叫一声“娘老子”。我舅唧的孩子算是将浏阳西南部的方言发扬光大了,他们叫爸爸为“爹唧”、叫妈妈为“妈唧”,听起来确实还蛮亲切的,只是我们好像学不来,叫不出口,因为这种叫法在当地实在是比较少见了。

浏阳西南部的方言中,最难以理解的称呼要数“老姑娘”这个称呼。我觉得如果我们叫老姑妈会比较亲切一点,但这里偏偏不叫老姑妈而要叫人家“老姑娘”。在普通话里面,“老姑娘”是指年龄大了以后还待字闺中的人。任何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把人家叫习惯了人家也就乐意接受这个称呼了。与“老姑娘”同样享受“不公平”待遇的还有“老姑娘”的老公,我们叫他老姑爷,不加“唧”字,感觉不像叫“老公唧”“老舅唧”那样亲切。

我们黄茅队有一个姓王的人家,从山下招了一个姓张的上门女婿回来。按照我们当地的习惯,姓张的入赘到王家来,孩子就得随女方姓王。但这个姓王的先生比较强势,他的孩子全部随他姓张。这个上门女婿的辈分大,另外一户姓张的人家则辈分比较低。我有个同学姓张,他爷爷年龄比张先生大,但按辈分他爷爷得叫这个张先生为叔叔。因此,张先生的孩子年龄比我同学的年龄还小得多,我同学五个姊妹都得叫他们“叔公唧”或者“老姑娘”。张先生的小女儿比我同学还小了五岁,加上并没有血缘,他们有时候就不叫她“老姑娘”,张先生对此还颇有微词。我同学在心血来潮的时候就叫她一声“老姑娘”,她听了以后就会笑逐颜开,说我同学好懂礼貌。我还以为这个小姑娘还没结婚就叫她“老姑娘”一定会很不高兴,看来我完全想多了。在浏阳西南部,你把一个小姑娘喊成了“老姑娘”,不是你把她喊老了,而是你把她喊成了你的长辈,她高兴还来不及呢。

第三节放矢搞

二〇〇八年,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各国的啦啦队都在给自己的奥运健儿加油。

在这个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

外国人或者呼喊着自己的国名,或者高唱着队歌、国歌,或者用各种方式制造出很大的声响。

中国人则整齐划一的高喊“加油”。中国啦啦队的加油声,别具一格,往往成为赛场上的主旋律。

外国记者和游客忍不住问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告诉外国朋友,中国人在喊“fillthetank”。外国朋友又问,他们要给汽车加油吗?没有汽车啊?给运动员加什么油?

“加油”一词作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泥巴墙的记忆】最新更新章节〖第八章 特色文化〗地址https://www.xsdd.net/407/407789/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