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邪气藏府病形(6/7)

奈何?岐伯日取之于合。

黄帝日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日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日取之奈何?岐伯答日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提要】本段讲手足阳经之荥穴、输穴与合穴的治疗作用以及六腑各自之下合穴的名称、取法及其治疗作用。

【白话解】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荥、输等各穴,最后进入于合穴,那么,这些脉气是从什么通路上进人于合穴的,在进入合穴时又和哪些脏腑经脉相连属呢?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您所说的,是手足各阳经的别络入于体内,再连属于六腑的情况。黄帝问荥穴、输穴与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吗?岐伯回答说荥穴、输穴,其脉气都浮显在较浅部位,故它们适用于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合穴的脉气深入于内,故它适用于治疗内腑的病变。

黄帝问人体内腑的疾病,该怎样来进行治疗呢?岐伯说应当取用各腑之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来进行治疗。

黄帝说六腑各自之腑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都各有它自己的名称吗?岐伯回答说胃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足三里穴;大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三焦腑的腑气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膀胱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委中穴;胆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阳陵泉穴。

黄帝说这些下合穴的取穴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取足三里穴时,要使足背低平才能取之;取上、下巨虚穴时,要举足才能取之;取委阳穴时,要屈伸下肢以判断出胭窝横纹的位置后,再到胭窝横纹的外侧部去寻找它;取委中穴时,要屈膝才能取之;取阳陵泉穴时,要正身蹲坐,竖起膝盖,然后再沿着膝盖外缘直下,至委阳穴的外侧部(即腓骨小头前下方)取之。至于要取用浅表经脉上的荥输各穴来治疗外经的疾患时,也应在牵拉伸展四肢,而使经脉舒展、气血畅通之后,再行取穴。

【按语】六腑各自之腑气与足经相合的部位,即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下合穴。

【原文】黄帝日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日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1],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胆病者,善太息[2],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3]恐人将捕之,嗌中口介介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提要】本段讲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病变的症状以及六腑病变的症状和治疗取穴。

【注释】[1]上肢两胁肢,应作≈qu;支≈qu;,乃支撑之意。

[2]太息就是长出气的意思。

[3]心下澹澹澹,就是动的意思。心下澹澹,就是形容心中跳动不安的样子。

【白话解】黄帝说希望听你讲讲六腑的病变情况。

岐伯回答说颜面发热的,是足阳明胃腑发生病变的反映;手鱼际部位之络脉出现瘀血的,是手阳明大肠腑发生病变的反映;在两足跗之上(冲阳穴处)的动脉出现坚实而竖或虚软下陷的,也都是足阳明胃腑病变的反映,这一动脉(冲阳脉)还是测候胃气的要脉所在。大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肠中阵阵切痛,并伴有因水气在肠中往来冲激而发响的肠鸣;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如果再感受了寒邪,就会立即引起泄泻,并在脐周发生疼痛,其痛难忍,不能久立。因大肠的证候与胃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取用大肠腑的下合穴,即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来进行治疗。

胃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在中焦胃脘部的心窝处发生疼痛,且痛势由此而上,支撑两旁的胸胁作痛,胸膈与咽喉间阻塞不通,使饮食不能下咽,当取用胃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来进行治疗。

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少腹部作痛,腰脊牵引睾丸发生疼痛,并时常会见到小便窘急以及里急后重等大小便不利的情况,同时还会在小肠经的循行通路上出现耳前发热,或耳前发冷,或惟独肩部发热,以及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黄帝内经】最新更新章节〖第4篇 邪气藏府病形〗地址https://www.xsdd.net/49/49027/93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