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邪气藏府病形(3/7)

面色、脉象以及形体肌肉的变化,也是相一致的,它们都是内在疾病在体表上的反映。因此,在察色、辨脉和观察尺肤这三方面,能够掌握其中之一的就可以称为工,掌握了其中两者的就可以称为神,能够完全掌握这三方面并参合运用的就可以称为神而明的医生了。

黄帝说有关面色脉象方面的问题,希望听你详尽地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说若病程中所呈现出的面色是青色,则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端直而长的弦脉;红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来盛去衰的钩脉;黄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软而弱的代脉;白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浮虚而轻的毛脉;黑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沉坚的石脉。以上是面色和脉象相应的关系,如果诊察到了面色,却不能诊得与之相应的脉象,反而诊得了相克的脉象,这就是死脉,预示着病危或是死亡;倘若诊得了相生的脉象,则即使有病也会很快痊愈的。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日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日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日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提要】本段阐述了了解五脏病情的条件。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发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内在变化和反映于体表的病状,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首先要确定了五脏与五色、五脉的对应关系,五脏的病情才可以辨别。

黄帝问确定了气色和脉象与五脏对应的关系之后,怎么就能够判别病情了呢?岐伯说只要再诊查出脉来的缓急、脉象的大小、脉势的滑涩等情况,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变了。

【原文】黄帝日调之奈何?岐伯答日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寺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提要】本段讲脉象与尺肤的对应关系以及在诊病时运用察色、辨脉和观察尺肤的意义。

【注释】[1]贲音坟,即大的意思。

【白话解】黄帝问怎样来诊查这些脉象的情况呢?

岐伯回答说脉来急促,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紧急;脉来徐缓,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松弛;脉象小,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瘦薄而少气;脉象大,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好像要隆起似的;脉象滑,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滑润;脉象涩,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枯涩。大凡这一类的变化,有显著的也有不甚显著的,所以善于观察尺肤的医生,有时可以不必诊察寸口的脉象;善于诊察脉象的医生,有时也可以不必察望面色。能够将察色、辨脉以及观察尺肤这三者相互配合而进行诊断的医生,就可以称为上工,上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九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能够运用其中两种的医生称为中工,中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七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仅能进行其中之一的医生称为下工,下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只能治愈六个。

【原文】黄帝日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日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瘛瘢[1];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梨[2]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3]嘲;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4]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5],维厥耳鸣,颠疾。[6]

【提要】本段讲心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1]瘛疚音斥纵,筋脉挛急叫瘛,筋脉弛长叫疚。瘛癜,也就是手足相引,一伸一缩地搐搦现象。

[2]伏梁病名,指心下的积聚,属五脏积病之一。

[3]喉吩吩,佾,音介,有芥蒂之意。喉吩,就是形容喉中如有物梗阻的感觉。

[4]哕音月,指因气上逆而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有声无物的作呕,亦称呃逆。

[5]血溢即指吐血、衄血而言。

[6]维厥维,就是四维,也就是手足四肢。维厥,就是手足厥冷的意思。

【白话解】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它们所对应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让我就五脏所对应的这些脉象的病变分别来说吧心脉急甚的,会见到手足搐搦;微急的,会见到心痛牵引后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的,会见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缓的,是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滞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时出现唾血。心脉大甚的,会见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脉不通的心痹病,心痛牵引肩背,并时时流出眼泪。心脉小甚的,会见到呃逆时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心脉滑甚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黄帝内经】最新更新章节〖第4篇 邪气藏府病形〗地址https://www.xsdd.net/49/49027/93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