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特色文化(5/6)
嘎搞星星呢,劳共点积东西即,哈拿回克,何得要得咯”,意思是“你老人家不能这么做,我就送了那么一点点东西来,你又要我全部拿回去,这样做是不行的”。双方要经历一番礼让,然后才会接受一点点回赠回家。我回想起来,黄茅尖的礼仪文化就是这样的“实意”文化。
客人来了要走出地坪迎接。得知贵客要上门,我妈妈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里的地重新打扫一遍,让它显得干干净净;把屋子再收拾收拾,让家里显得更加整洁大方。听到客人的说话声,爸爸妈妈就安排我们走到地坪外面去迎接。如果是第一次上门的客人,还要安排放鞭炮。我们见到客人,第一件事就是按辈分喊客人叔唧、伯伯什么的,一定要喊到他们回应了才算喊到位了。我们胆子小,有时喊得声音小,或者客人在想别的事没注意我们在喊他,或者客人在和其他人打招呼没有注意我们小孩子,我们都要重新喊,直到客人笑一笑,拍拍我们的肩膀,这个打招呼的工作才算完成。然后我们还要主动将客人提着的东西接过来,拎着包走在客人的后面,并兴奋地大声呼叫爸爸妈妈,比如喊“某某伯伯来了”,这里我爸爸妈妈再赶快从堂屋里走出来,喊着某某伯伯的不带姓的名字,然后握手,互致问候。
我妈妈每天都会将茶杯清洗得干干净净,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或者安排我们帮忙这样做。这样一来,无论什么时候,哪怕就是家里临时来了客人,家里都不会显得很零乱。我爸爸则负责招呼客人落座,与客人寒暄。我爸爸爱聊天,一般客人来了,我爸爸就喜欢天南地北的聊过没完。我妈妈在客人进门之后开始泡茶。她会拿出黄茅尖上最好的茶叶来泡茶,泡茶要当着客人的面泡会显得更加重视客人。有时候多泡了一碗,正好又来了个邻居什么的,就打趣说,“恩来得正好,茶都在招唤你来呢,你今年肯定有喜事发生呢”。邻居就会笑迷迷地接过这杯茶,并说让一句,“那就托恩的吉言咯”。茶泡好以后,我就跑过去,将一杯杯的茶送到客人手上,只有客人示意放在桌上才能放在桌上。泡茶待客的这些规矩和话语已经形成了习惯。不止是我家,家家都养成了这种习惯,造就了一种泡茶文化。
我爸爸和客人谈事情,我妈妈和我就会主动走开。估计客人杯子里没茶水了,我爸爸会起身帮客人倒上,让客人自己加茶水就很不礼貌了。为了怕我爸爸聊得高兴忘记了加茶水,我妈妈会在中途进来巡视,发现客人的茶水不多了就及时给客人加一点。
平常,我们将老母叶做出来的茶叶,放进一个容量很大的包壶里,加上开水,就泡出了一壶茶。出工回来渴了就可以拿大菜碗喝,喝完了再加开水进去就是了。
客人来了的时候,我们家上的是就最嫩的叶子做出来的茶叶,口感会非常好,所以,客人对我们黄茅尖的茶叶感觉都很好。
餐桌上,我们有一个礼让客人的文化。在客人落坐之前,父母安排我们根据吃饭的人数把筷子和饭碗摆好,筷子不能一个长一个短,也不能一双筷子有不同颜色,多一双筷子也不行,少一双就绝对不允许。
平常蒸的饭多一点少一点没有关系,但客人来了千万不能出现饭不够吃的情况。如果客人看见饭甑里的饭不够了,我们自己的人便不敢添饭了,敏感的客人会主动停下来不吃了,这个时候就是最尴尬的时候。所以,这种情况是绝对要避免的。
我们的原则就是,宁可平常少吃一口,也不能在客人面前出这种洋相,一定要让尊贵的客人吃饱饭。
我家的吃饭屋有四张门,一张对着外面的地坪,两张分别对着两个睡房,还有一张对着灶屋。
安排客人落坐的那个位置,必须是那个对着我家地坪的那个吃饭屋的门的座位。往往是主人与客人一阵推卸之后,客人才在那个位子上坐下去。
开餐以后,我爸爸会不断地示意客人吃菜。客人不动筷子吃的菜,我们是不允许先动筷子去夹菜的。客人没有到齐,也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人先开始吃饭的。
席中,要不停地给客人夹菜。客人有客人的喜好,比如有的客人不喜欢吃羊肉,你给他夹了羊肉怎么办?有一个客人,他只要看见你餐桌上有一盆茄子,他就会呕吐不止,你遇到这样的客人给他夹了茄子又怎么办?这个你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在客人到来之前,就已经调查了解了客人的喜好,从来没有发生过那些事情。
夹菜也是一种礼仪,有这种礼仪也造成一个弊端:比如有的客人非常想吃某个菜,也要斯文一番,非要等到主人主动替他夹菜。这样一来,你必须记住这个礼仪不可。否则,你不给他夹菜,他就会很不高兴,会认为你们这户人家非常不懂礼节。
这又倒逼我们必须学会给客人夹菜。不但要主动给客人夹菜,还要通过察言观色发现客人喜欢吃什么菜,看客人的眼睛盯住什么菜多一点,或者称赞哪个菜做得好一点。为了让我们学会夹菜的功夫,我爸爸妈妈给客人夹菜为主的同时,有时候也会示意我们小孩子站起来给长辈们夹菜,以示我们对长辈的尊敬。我们要一边夹菜,一边亲切地叫长辈。这时,长辈一般会表扬我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泥巴墙的记忆】最新更新章节〖第八章 特色文化〗地址https://www.xsdd.net/407/407789/8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