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4)
处理了加拿大公司的业务,叶海和徐总拼头合计怎样协调生产事宜。现在各地订单源源不断传过来,公司的生产能力已达饱和状态。
要想在这其中挤出一个月近万吨的份额是相当吃紧的。何况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海外客户找上门来,就目前公司的生产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扩建厂区已是迫在眉睫了。
俩人无法拟定此事,只得召开董事会议征求大家意见。对立即组建新厂区,公司所有董事一致赞同通过。但在对这之前如何协调腾出海外份额,众人意见均不统一。
叶海主张平均摊派,已接的单子就算了。之后的新老客户均在原有基础上扣除一成,积少成多腾出海外份额。
而徐总提出再紧急制造一批合钢仪先行投入生产。只是这样动作太大,自动化装置均需改动调整,会影响现在工作。如采用人工操作,所需招聘人员过多,在保密安全上也得不到保障,遂被众人一致摒弃。
还有就是苏董提出裁减一些小型固定客户,全力保障大单客户与海外出口的供应量。
对这建议叶海不太赞同,那些小客户都是公司组建初期时帮忙捧场的关系商。此时你企业壮大了却过河拆桥,这在情理上令他难以接受。
去除徐总和另俩位董事不合时宜的意见后,决议就在叶,苏之间的提议中挑选。经过一番比较争论,基本达成共识。叶海的提议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太大,有可能一棍子砸倒一片人。毕竟那些大客商都不是吃素的,无缘无故减少别人的供应份额,也实在不好商量。
最后还是拟定了将手里订单做完后,先暂时停止那些小客户的产品供应,等新厂建成产量倍增时,再做合理妥善安排。
叶海虽对那些老朋友们感觉内疚,但这无疑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为这事再和董事会成员闹出矛盾也不合适。只得点头先同意下来,以后再在价格上对他们做弥补了。
※※※
有了大体意向,接着就是具体操作了。接待国内外的业务客商,以及公司的大小事物都离不开徐东这个总经理的,扩建厂区的事只有交给他这董事长亲自办理。好在他以前有过一次经验,熟门熟路的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董事会的李董事暂时放下凯华的事物,在叶海不在公司期间,先帮助徐总解决些应付不过来的事情,防止出现徐总一人独木难支的状况。
想到自己以后要一个人应付诸多琐碎杂事,早已习惯听听汇报,两手背后吆喝几声的叶海不免心里有些打鼓。为以后几月的日子着想,难得主动提出是否增设个副总经理帮他打理一些事物。
别人倒没什么意见,以后公司扩大了一个总经理肯定应付不过来,增加几个副手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人选一时找不出来,提议让孙锦林暂代,董事会诸人均不赞同。副总经理关系重大,以后要替董事长和总经理承担公司主要事物。没有象徐总这样经验老到,办事干练的人担当,是不能让人放心的。
小孙从一个普通职工直升部门主管,已是破格提拔了。再担任副总一职,别说难以服众有任人唯亲的嫌疑,就是在管理能力上肯定有所欠缺。
想想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他也不再坚持。只有等过两年让小孙更成熟些时,再安排他更上一层楼了。孙锦林被否决,叶海的嫡系也只有顾燕和郑新民了。提议顾燕他也开不了口,俩人关系在公司是路人皆知。而且策划部也是关键部门,少了她叶海还不放心呢。至于小郑连孙锦林都不如,更是免谈。
他没好人选,凯华的人也是一筹莫展,两个公司的精英都已各司其职,提谁都不合适。商议一阵也找不出什么人来,只得先暂时搁置,等以后有合适人选,或发现公司哪位中层干部工作能力出众再行考虑了。至于给叶海打下手的事,就先由小郑协助。他的材料部工作交给副手代为处理。
把手中事情移交给徐,李俩人,又嘱托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叶海带着小郑和小祁去找镇里洪书记协商扩厂所需的土地之事。
※※※
在洪书记的办公室里,叶海说出了公司董事会拟定的扩建思路:沿河道两岸纵向征用20-30亩左右的土地用于组建新厂区。
对这个衣食父母,洪书记一向是有求必应的。去年“星华公司”上缴利税七千多万,已超出全镇每年总税收,使该镇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市委头头们在年终总结大会上,重点提名表扬了柏合镇及他这个镇子“一把手”。让一向默默无闻的洪书记在同行面前很是露了把脸。
现今听到“星华”扩张一倍以上,那就意味着今年税收还要翻一翻,他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了。这等好事岂能错过,当即让人取来本镇人文地理图,在上面丈量一番。
以现在规划的工业园区范围已不能满足“星华”所需的位置,两岸百余户人家都需搬迁。居民拆迁可不像企业作坊那么好说话,政府对劳民动众的事一向很谨慎。
相互商议了一会,得知“星华”扩建已火烧眉毛,再也耽搁不起了。为抓住这块肥肉不使外流,洪书记牙一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海涛汹涌】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五章〗地址https://www.xsdd.net/309/3094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