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2)(2/12)
这瓶香油要多少钱?”春大娘问。
“五毛钱。”
“咋贵了一毛呢,俺正月来的时候才四毛钱。”春大娘的声音也大了些。
“价钱又不是俺订的,买不买随你。”售货员不耐烦地说。
柳彦之拽了拽大娘的衣角,“大娘,我身上还有钱,不够的话,我给你。”
春大娘火气下了不少,“彦之真乖,没事,大娘有钱,用不着你的。”
“娘,俺也有钱,不够跟俺说。”叶元杰也说的。
春大娘高兴地看了叶元杰一眼,转头就和售货员买东西,也不问价钱了。
柳彦之看了一下,有香油、白面、盐和四毛钱半斤的“毛烧”(据说是红薯干酿的白酒),还有一些生活用品,都被放在一个白布袋里,让叶元杰扛着拿回去。
走的时候,柳彦之回头看了一眼供销社门口的那座“忠字台”,那是一面立在石台上的矮墙,墙上画着ao主席像,主席双手抄前,双眼遥望远方,而背景则是中南海的雪景。
☆、11、电影
在这个文化娱乐匮乏的时代,看电影是件让人兴奋的事,哪怕电影是重复放映的,也不能使他们的兴奋冷却下来。
柳叶斋村里有两百多口人,加上附近李家村、张家沟子的村民们,有近1千人。
每到县电影站下乡放映电影的时候,这附近的百姓几乎是全员出动,结伴而至,到晒场上看电影。
柳叶斋的大队部隔壁就是个仓库,用来存放谷粒和各种农副产品,仓库前面用水泥砌了一大片地,到了收获时节,就用来晒高粱、小麦、稻米之类的农作物,故而被村民们喊作“晒场”。晒场的地方大,在这里放电影是最合适不过。
太阳还没完全下山呢,晒场上就挤了不少人,大家都是自个儿带着小板凳过来的,脸上都带着笑意,喜气洋洋的。
电影放映之前,电影放映队的领导总是要上前讲话,他一上去,大家就知道这是要开始放电影的了,便老老实实地坐在下面。
电影刚开场,开场音乐才响起没多久,底下的群众便交头接耳,各种交谈的声音也开始高了起来。
坐在角落旁边的柳彦之只能迷迷糊糊的听到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啊。”、“音乐咋变成这样子嘞。”
事实上村民们的争论是有原因的。
因为县电影站下乡放的电影,只有三部。
一部是《英雄儿女》,讲打美国鬼子的;一部是《平原游击队》,讲打日本鬼子的;还有一部是《打击侵略者》。
可现在放的电影并非是上面那三部。
“是《万家灯火》”坐在柳彦之旁边的青年开口道。
刚刚说话的是知青——李向阳,他算是和柳彦之比较谈得来的朋友。因为柳彦之感觉,李向阳和他点相似,他们都是在这场运动中,少有的保持着较为清醒的自我判断的人。
因为村民们谈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这时有电影队的工作人员出面解释了缘由。
原来是因为柳叶斋这七个新下乡的知青都是从上海来的,电影站的领导便去了别的地方找了部讲上海的电影回来放映,一来可以慰问一下新知青,二来也可以给村民们看个新鲜。
这部电影叫《万家灯火》,讲的是代价惨重的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作为金融中心的大上海并未在胜利的曙光下重焕生机,前途未卜的国内□□势以及飞涨的物价让上海市民迎来新的磨难。
供职于某贸易公司的普通职员胡智清(蓝马饰)和贤惠勤劳的妻子蓝又兰(上官云珠饰)、可爱的女儿妮妮(史恰恰饰)过着还算殷实的生活。
但随着时局日益动荡,智清一家的生计渐渐变得局促起来,偏偏老母亲又带着弟弟春生从农村赶来上海投靠。吃穿用度愈加紧张的同时,婆媳间固有的战争也让智清愁坏了头脑。胡智清的老板钱剑如头脑机灵,擅长钻营,他昧着良心在此期间投机倒把,因嫌胡智清碍事而将这位同乡兼同学开除,使智清一家顿陷绝境。
动荡不安的大时代背景下,千千万万中国人悲惨命运的缩影……
“你怎么知道的?”柳彦之疑惑道,他怎么就没认出来。
《万家灯火》柳彦之在上海的“大世界”也看过几次,可惜在“大世界”的三字招牌被拆除,改为“东方红”后,他就没去看过电影了,
因为他最喜欢的哈哈镜、在大世界已经服务了五十年的哈哈镜,因“歪曲劳动人民形象”的罪名被移除了,他怕触景生情,就没再去了。
“大贵叔说的,他的大儿子在电影站工作,昨天晚上回来告诉他的”李向阳解释道。
李向阳口中的大贵叔,名叫叶大贵,是叶元杰的大伯。柳彦之只见过他的二儿子叶建国和小女儿叶惠红。
领导一出面,刚才吵吵闹闹的人们瞬间安静下来,开始安安分分地看电影。黑压压的人群盯着眼前的闪烁着人影的大银幕。
而没能占到位置,只能站在后面的叶元杰则在看着柳彦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时代的剪影】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六章 (2)〗地址https://www.xsdd.net/297/297331/2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