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就业困局,路在何方(1)(3/3)
了史无前例的影响。高等教育扩招反映了中国这样的渴求——中国需要更多的高技术工人帮助它实现产业链上移,摆脱廉价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但是,中国却没有足够多的高端工作。”
郎咸平: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6+1”的产业链里面的“1”,它是在强调这个。我们目前的“1”是什么样的“1”呢?以广东为例,大多是一种所谓的粗放型的加工制造,《卫报》里面所讲的“产业链上移”的意思是说咱们可以搞所谓的集成电路,搞汽车,或者汽车高端零配件。
王牧笛:这个思路似乎是在“1”上面做产业升级。
郎咸平:对,它是说中国在“1”上面,能不能从目前的粗放型制造业升华成为高科技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
王牧笛:这不行吗?
郎咸平:我们以集成电路为例,它需要技术非常高的熟练工人,而且薪水是非常多,那不是一个月800块的问题了,说不定一个月得8000块。但是它聘用的人数非常少,我们一个制鞋的工厂可能聘100个人,如果一旦变成所谓的集成电路大工厂的话,它的比例可能变为2%——只需要两个人,这两个人拿8000块、拿10000块,可是98个人要失业。
我们中国今天的问题不能靠高科技以及资本密集来解决问题。你要解决问题的话,必须是从“1”慢慢转型到“6+1”的整合,整合之后,你可以解决大学生的问题。而“1”的问题,这是全世界的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所造成的,所以包括美国、欧洲跟中国,如果大家合作把全世界需求提起来的话,那么中国的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可以解决。
王牧笛:另外我看到教授在有一些场合提到了一个关于“M型社会”的问题,这个跟就业有什么关联吗?
郎咸平:当然。我在这想提出一个比较中肯的建议,就算我们国家的产业都变成了高科技跟资本密集型的,你晓不晓得马上就有两个副作用出来:第一个副作用——它更不抗金融海啸;第二个副作用——会形成“M型社会”。这个话什么意思?我以集成电路为例,它确实是高科技、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我刚刚讲了它只需要两个人,这两个人拿到高薪,结果是使得这个社会的富裕人群又增加了。可是你把传统制造业淘汰了以后,中产阶级大量消失,把我们工人都打到社会最底层,去做搬运工、去做保姆都有可能,所以低收入的人也增加了。这就形成所谓的“M型社会”,也就是说“M型社会”是跟以前所说的“橄榄型社会”刚好相反。
王牧笛:“橄榄型”是中产阶级壮大两头小,而这个“M型社会”两头大。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我们的痛苦和希望(财经郎眼01)】最新更新章节〖第22章 就业困局,路在何方(1)〗地址https://www.xsdd.net/247/247098/22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