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篇 五色(3/3)

【按语】面部的脏腑肢节分部理论即面部全息理论,能有效指导临床诊治。现代有些针灸家创立的≈qu;面针≈qu;,也是应用这一理论的结果。可见这一理论的科学价值,并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原文】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瘸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提要】本段论述了根据面部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辨别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防治的内容。

【白话解】在色诊的运用上,除了明确人体各部与面部相应位置的关系外,还要审察面部色泽的荣润与晦暗,才能称其为高明的医生。面色沉滞晦暗的,主在里、在脏的病变。浮露而鲜明的,主在表、在腑的病变。黄色和赤色主风病,青色和黑色主痛证,白色主寒证。在疮疡等外科疾病中,局部色泽黄润,软如脂膏者,是成脓的表现;局部颜色深红,是血瘀未成脓的表现。疼痛剧烈的,可以形成肢体拘挛。若寒邪甚,可出现皮肤麻痹不仁。人体发生病变,面部就会出现相应位置的色观察面色的润泽与晦暗,就能推测疾病预后的好坏。观察五色的散漫和聚结,则能了解病程的长短。观察五色出现在面部的位置,便能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医生聚精会神地分析色泽的变化,就可以了解疾病以往的情况和当前的发展变化。如果不细致入微地观察色泽的变化,连正常和异常都不能分辨清楚。只有专心致志地分析研究,才能知道新病、旧病、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面色不呈现应有的明润,却见沉滞枯槁,病情严重。面色虽然不明润光泽,但是没有沉滞枯槁现象的,病情不重。

色散漫不聚的,病邪也会逐渐消散,即使气滞不通而引起疼痛,也不会形成积聚一类的病变。肾脏的邪气侵犯心脏,是因为心先患虚证,肾脏的邪气才乘虚侵入心脏,此时肾所主的黑色会出现在面部心所主两目间的部位上。一般发生疾病后,如果病色不出现在本脏所主的部位,均可以依次类推。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牵引睾丸也会发生疼痛。如果病色出现在人中沟上,主**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上部则表现为**根部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下部的则**头部疼痛。这些都属于狐疝、阴囊肿大等疾病。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膀胱和子宫的病变。病色散漫不收者,为气滞引起的疼痛。病色抟聚不散,为血液凝结而形成积聚。积聚的表现,有的是方,有的是圆,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随之下移到唇部,则表明患有自淫、带下污浊等病变。若兼见唇色润泽如脂膏样者,为暴饮暴食、饮食不洁之物所引起的疾病。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与体内疾病发生的部位是一致的,病色出现在左侧,就表明左侧有病。病色出现在右侧,说明是右侧有病。面部色泽异常,例如聚结不散或散漫不舱笔不蒂蚩的硼费铆在而郝的篡一窖估错能划断瘴病的位置。所谓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黄色。在正常情况下,深浅适中而充满,分别表现在各自的部位上。异常情况下,色泽会发生变化,如赤色出现在心所主的部位;象榆荚一样大小,主心发生病变。如果出现在鼻头,说明疾病在近日内就会发生。病色的形状,上部呈尖锐状的,表明头面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下部呈尖锐状的,则身体下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左侧或右侧呈尖锐状,与上部和下部的诊断意义一致。把面部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五脏又同外在组织相合,肝同筋相合,心同脉相合,肺同皮相合,脾同肉相合,肾同骨相合,所以各组织也分别同五色相联系。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黄帝内经】最新更新章节〖第49篇 五色〗地址https://www.xsdd.net/49/49027/138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