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指点小钢炮(1/2)

北影厂仿清楼是一长排两层红楼,西边有个折角,向南延伸四五间,为摄制六部电影《红楼梦》而建造的贾府库房。电影拍完改造成了招待所,跟长影的小白楼、上影永福路花园一样,只住电影编剧与导演。

在这个时代,文学部抓电影剧本,是电影厂的第一车间,也是生产核心,电影文学剧本是故事片的发动机。文学部的编辑在发现优秀小说后,会将作家邀请到北影厂,让他们住进仿清楼,安心把小说改成剧本。

编剧也愿意住在仿清楼里,毕竟现在住房很紧张,大多数编剧回家没地方静下心来写作。而仿清楼里澡堂、食堂等生活设施齐全,住在里面非常舒服,很多编剧来了就不想走。

很多编剧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仿清楼成了他们第二个家。

方致远刚到仿清楼,就看见冯晓刚和郑小龙坐在二楼的楼道里聊天。

整个第四集体的剧本都很糟糕,唯一例外就是《大撒把》。

方致远记得《大撒把》好像卖了200来个拷贝,而且在金鸡奖上大放异彩,获得了五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可谓是票房口碑双丰收。

像这样的剧本,肯定要好好抓一抓。

方致远噔噔来到二楼,来冯晓刚和郑小龙的旁边,自我介绍道:“你们是《大撒把》的编剧吧?我是第四创作集体的艺术指导方致远,过来跟你们聊剧本。”

冯晓刚消息灵通,知道方致远的大名,立刻站了起来。

他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跟《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的冯裤子一模一样。

他噼里啪啦地恭维道:“原来是方指导,你的《目中无人》简直太牛逼了!我看了足足学部的江怀延,就在北影厂剧组员工楼住了很多年,便道:“高满塘在哪儿?你把他叫过来。”

冯晓刚站起来,对着剧组员工楼大喊:“高满塘!高满塘!”

没过多久,高满塘从剧组员工楼走了过来。

现在的高满塘三十多,还没有成名,很多时候都是给其他著名编剧打下手,面对郑小龙和冯晓刚这种已经有知名作品的编剧自然十分客气。

他满脸堆笑地道:“冯老师,你找我有事?”

“不是我找你,是方指导找你。”冯晓刚指了指方致远,一幅我跟方指导很熟的样子,“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北影厂第四创作集体的艺术指导方致远方指导,也是电影《目中无人》的编剧和制片人。”

他满脸谄媚地对方致远道:“方指导,这位就是高满塘。”

高满塘从85年到北平做北漂,就一直住在剧组员工楼。

他知道北影厂有五个创作集体,每个集体的负责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他也知道方致远编剧和制作的《目中无人》最近非常火爆,就连他都看了好几遍。

只是他没想到方致远竟然成了第四集体的艺术指导。

艺术指导是剧本的把关者,艺术指导不点头,剧本就不会被送审。

像这样的人物,高满塘自然不敢怠慢,客客气气地道:“原来是方指导,久仰大名,今日能够得见,真是荣幸之至。《目中无人》真的太好看了,我在北影厂的礼堂里面看了足足五遍,不知道你找我有什么事?。”

方致远跟高满塘握了握手:“我听于晓阳说,你是个挺有水平的编剧。我是过来看《大撒把》剧本的。剧本已经看完,正跟他们聊剧本,刚才晓刚提到了你,就想把你叫过来一起聊。创作闭门造车不行,多交流多碰撞,可以产生火花。”

冯晓刚赶忙对高满塘道:“我给你拿把椅子,大家一起聊。”

高满塘求之不得:“你们都是知名编剧,我向你们学习。”

待高满塘坐下,冯晓刚讲了讲起了创作《大撒把》的原因。

《大撒把》灵感来源于一个侨眷的故事,当时,冯晓刚与郑小龙在北影厂的创作会议中提起这个故事,这引起了北影厂厂长陈志谷的注意。

在陈志谷的鼓励下,冯晓刚和郑小龙便开始了剧本创作。

讲完创作原因,冯晓刚和郑小龙又谈谈创作思路和内涵。

听完两人的话,方致远开始讲电影高朝的问题:“高朝对商业电影极其重要,香江很多电影从剧作结构来看非常糟糕,比如成龍的《醉拳》,前面东拉西扯,讲了很多无关的内容。但这些电影有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最后会来场大战。

观众进电影院目的很简单,功夫片就是看高手对决,警匪片就是看警匪大战,而最后安排一场大战,观众内心就得到了满足,就会觉得爽,哪怕电影本身有很多问题,他们依然觉得电影好看,票房自然上去了。

我们内地电影这一点做得很差,高潮部分经常不给够时间,无法让观众真正兴奋起来。比如我们厂去年拍的《龙年警官》,最后抓逃犯是高潮,但拍得太简单了。如果用二十多分钟拍解救人质,将情绪铺垫到位,那效果绝对不一样。”

方致远见众人若有所思地点头,继续道:“说个难听点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娱1990,我是电影厂厂长】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三章 指点小钢炮〗地址https://www.xsdd.net/428/4286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