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 投降有理吗(1/2)
——读《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名将李广的孙子,不过这个孙子可不如他爷爷有种,被匈奴包围后,一看手下士兵死伤殆尽,单于也冲到了面前,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下马投降。
他投降后,全家下狱。这时汉武帝时期一个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显出来男人本色,勇敢地站出来给他讲情,结果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司马迁遭受了宫刑,失去了男人的生理本色。后来李陵去劝降被扣押在匈奴的苏武,没有成功。苏武回国又给李陵写信劝他回到汉朝,此时李陵就给苏武写了这封回信,通过这篇《答苏武书》为自己进行了辩解。
李陵的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己在外国侨居的日子并不好过,人地两生,和周围的人无法沟通,对自然环境也很难适应,真是既凄凉又孤独,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无过于此。第二部分,对自己投降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地回顾,自己人少对方人多打不过又跑不了,与其自杀不如活着忍辱负重以待来日,再投降回汉朝,继续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第三部分,是对汉朝当局表示强烈的不满。首先根本不理解自己假投降的苦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俺全家抓起来,后来干脆全部杀头,让我非常寒心干脆假戏真作,从假投降直接升级为真投降;其次,汉朝对在艰苦守节后归国的苏武待遇太差,对这种忠诚人士没有预想地那样封侯,只给了一点钱,估计连买处大宅子都不够,如果我这个降将回国,待遇也强不了多少,还不如在匈奴这边生活水平高哩。所以,他总结道“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也就是:“我已经习惯了吃西餐,也没有体力坐那么长时间的飞机,估计以后只能通过电话或qq聊天了,你努力做好你的公务员吧,我看好你哟。
李陵这篇章给自己辩解时有理有据头头是道,煸情时字字血、声声泪,道出了心中蕴藏的无限辛酸和感慨,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引发了大众对他的深深同情。虽然后来有人是伪作,其实那只能证明了从司马迁开始的为李陵辩护的观点,一直在延续。读完这篇章,我也在思考,李陵的投降真的有理吗?直到有一天,单位组织我们开展警示教育,有许多贪官在任上时都取得过卓越的成绩,直到晚年才一念之差做出错事,但是能够因为他们曾经做出过贡献就将功折罪吗?尤其是解放初欺的刘青山和张子善都曾经为革命立下过汗马功劳,否则也不会成为高级干部,但当他们犯下罪行时,仍然难逃法网。李陵虽然经过的艰苦的奋斗,但最后却功亏一篑,以叛国投敌而告终,这和那些晚节不保的贪官有什么区别吗?如果因为他直到战斗到最后才投降的话,又有哪个叛徒不是经过严刑拷打才投降敌人的,这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从这一点上看司马迁为李陵讲情真的做错了,他在为一件可耻的行为披上合理合情的外衣。其实汉武帝也未必不同情李陵,但如果不对李陵和司马迁做出严厉的处罚的话,那会引起更大的动荡,我想后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是这种心情吧。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於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於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闲来闭门读古文】最新更新章节〖11.十 投降有理吗〗地址https://www.xsdd.net/40/40695/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