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五 最糟糕的论文(1/2)
——读《过秦论》
《过秦论》是我上中学时的一篇课,主要是讨论秦朝兴亡的原因了,好象应该叫《论秦过》才对。老师当时要求我们全篇背诵,我真的被西汉大才子贾谊如长江大河般滔滔不绝的才华和波澜壮阔的气势所折服,将课背得滚瓜烂熟。现在时过境迁二十几年,最近又重读这篇章,才发现原来这是写得最糟糕的一篇论了。
《过秦论》有人是政论,也有人是史论,不管怎么反正是一篇论。既然是论,总得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可我仔细想来,这篇论中的三要素都不符合一篇优秀论的条件。
先从论点起,《过秦论》是在章最后提出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贾谊对秦王朝兴亡原因的总结。但经过几千年的史学研究,六国破灭的原因很多,既有军事上的失误也有政治的短视,而秦朝灭亡的原因也很复杂,所以不能单凭是否实施仁政一言以蔽之。贾谊只是从他所研究的儒家理论方面来给秦朝来做死亡鉴定无疑是以偏盖全。
再看论据。贾才子在写秦朝时,先讲秦国自孝公至秦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优势的地理,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战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在写作方法上,章大量采用了排比和铺陈的句式,极尽夸张和渲染之能事,犹如秦国统一六国的排山倒海气势。东拉西扯浪费了许多笔墨,也没看出哪个秦王是在施行仁义之举。在写六国时,只六国有多么不团结,多么没远见,好象也没提六国怎么搞得民不聊生,“仁义不施”的。所以他的章气势纵横捭阖、词句华丽铺张,但好象没有几句话是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论点服务的。
在这篇章中,秦王朝是被陈胜给灭的。这个还真不是。陈胜起义其实只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很快就被秦军大将章邯打败了。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入关,当时秦朝的皇帝子婴投降秦朝才算灭亡。如果刘邦活着时看到这篇章,一定会气得火冒三丈的。
论证有方法有很多种,但归要结底需要通过事实用逻辑推断来证明一个观点。不过可惜《过秦论》通篇丝毫没有逻辑性可言。因为他的论点和论据好象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后人不断研究秦朝灭亡的原因,都各有道理。从道家来,秦朝不讲无为而治,过分地奴役其人民,尤其是怀有巨大怨气的原六国人民,这是在为自己种下祸根。其实秦朝应该像汉朝一样在经历战乱后实行休养生息,但秦始皇气吞山河的气势太大,导致整个统治阶层陷入一种狂热的自恋当中,自认为天下无敌,已经不能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了。从兵家来,秦军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存在诸多战略失误,各军不能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导致首尾不能兼顾,最重要的是虎狼一般的秦军在统一后逐渐滋生骄傲情绪,腐化堕落迅速,战斗力已大不如前。即使从法家来,秦朝统治着也未能按照法家的基本精神去治理国家,只是片面地去实行严刑峻法,却失去了法家的精髓——赏罚分明。贾谊只是以儒家的思想为指导去解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行儒家的礼仪之治,道理是有的,却也谈不上绝对正确。
《过秦论》是一篇以古讽今的章,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秦”换成任何一个朝代,秦朝犯过的错误各朝基本都没有逃掉。于是乎,前朝因为**和暴政而被新朝灭亡,新朝接着变成前朝。虽然这是最不成熟的论,但却提出了最深刻的命题,这也就是多年来人们喜欢读它的原因吧。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於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绥、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於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馀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於是废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闲来闭门读古文】最新更新章节〖6.五 最糟糕的论文〗地址https://www.xsdd.net/40/4069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