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修身养性(2/4)
孔子那么有名,于是成了各派的靶子,比如列子汤问就编了一个故事,问太阳是早上远还是中午远,一个说近者大而远着小,一个说近者热而远者冷,最后嘲讽说,谁说你什么都知道啊。
霍金说上帝不是万能的,原因是上帝造不出他自己都举不出来的东西,反正是辩论,自己开心就好。
比如我可以反驳辩日说,刚刚接触炭火,不会觉得热,是因为时间还短,而时间长了自然热,等离开炭火的时候,一时不感觉热,可是时间长了慢慢就冷了,这是常理,所以太阳早上近而后慢慢变远。
说是说得通,可是对吗?
孟子说,你是那里听谁说的。孔子要去卫国住在颜雠(hu)由(据说是卫国贤大夫),子路和卫国宠臣弥子瑕是连襟,弥子瑕说让孔子住自己家,自己保证推荐他做卿大夫。子路转告孔子,孔子说我用或不用在天而已。如果他真如你说的住在宦官家,算什么孔子呢?
弟子又说,听说百里奚用五张羊皮的价格卖给了秦国,而后通过养牛接近秦穆公?
弟子为何这么说,恐怕也是想学成文武艺,可以通过接近君王得到重用,而后施展抱负,毕竟孟子说的那套,让君王主动找自己太难,何况老师你不也是外出求官吗?
孟子义正言辞的教训了一顿。
总是摆事实讲道理,其实也蛮累的,有了自己的主张,犹如成了靶子,有心人乱箭射过来,有时也着实难以抵挡,不过孟子好歹全撑不过了。
常言过犹不及,白圭在魏国为官,修筑堤坝,主张轻减赋税,找到孟子兄说,十税一有点多,不如主张二十税一,这样百姓更得实惠。
孟子兄连连摆手,小国二十税一是有的,他们没有城墙、宫殿和宗庙,也不用祭祀,没有诸侯间的来往,官吏也少。可是大国,怎么能这么来呢。
也是这位白圭兄,对孟子兄说,大禹治水,我也治水,可以跟大禹相提并论了。
孟子兄反驳道,大禹治水是为天下治水,疏通河流,你是以邻为壑(h),只求水涝不淹魏国罢了,怎么能相提并论。
多一份嫌长,少一分嫌短,这样搞自然朋友就少,而孟子也不在乎,对他而言,君子不受嗟来之食,生死之际尚且如此,何况平常呢,得罪就得罪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他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听起来很威风,可是能做到这点的确实太少了。
不过,后来为什么要选择儒家作为国学,后世当官的为什么称呼自己为儒生呢?
不如对比一下各大学说,墨家讲究兼爱,不提倡个人享受而提倡风险,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小腿磨得都没毛了,苦了我一个,奉献千万家。学说很好,大家也很喜欢,只是轮到自己身体力行,富贵人家着实不愿意这么做,太苦了。
想想,国君要学勾践一样每日卧薪尝胆,不是自己种的不吃,不是老婆做的衣服不穿,那我辛辛苦苦是干嘛。
墨家讲究的是,天下能者居之,也是尧舜禹那套,算是民主选举的启蒙意识,儒家好歹也为家天下做过解释,这皇帝就不能忍受墨家,国家多的时候还不怎么管你,所以战国墨家混得如鱼得水,可是之后还宣传,那不是质疑我天子的合法性吗?
而黄老学讲究无为而治,不折腾比瞎折腾好,汉初时候确实上至天子下至群臣,拥护者极多。可是让百姓自由发展,那么国家统一的好处,比如打仗啊,修堤啊之类的事,难不成也让百姓自觉?
黄老之术总的来说太无组织无纪律,什么都自己搞,国家法令怎么办,想做点事怎么办。从汉文帝开始,君王就喜欢儒家,这帮人说国家是国君的,要求中央集权,君君臣臣那套很受欢迎。
而且庄子什么的太玄奥了,百姓耕种、商人贩卖、百工勤劳,这些都是力气活,都随着性子,今天做明天不做,那还怎么搞。
比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寺庙多了,和尚也多了,有些和尚白天撞钟晚上回家,而且不用交税,这么一来国家税收自然大幅降低,有识之士很不满意,于是出现了灭佛运动。
而农家什么的我不知道他们的理论,纵横家更别提了,本就是损人利己的存在,何况国家安宁了,要你们何用。
至于兵家,安宁的久了,大家看几本兵书就好,法家更是,秦朝二世而亡,那就是重用法家的下场,所以历代王朝均是畏之如虎,不能单纯的搞法家那套,而儒家的礼法则蛮合适的。
儒家提倡爱民,也没说亏待统治者,反而说君王统治者应该享用好的,百姓待之如父母,有刑法类的,也有礼法类的,总之包罗万象,虽然有些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但是哪有十全十美的学说,于是儒学光荣中标,成了统治阶级最爱的学说,礼法的约束在人心而甚于法。
礼法简单说就是常识,比如弟弟听哥哥的,亲戚来了要先给人家敬酒,族中年纪大的有威望,妻子不能生儿子就要主动为丈夫纳妾,不然丈夫死后族里亲戚就要分走你家东西,防止你带着家产嫁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春秋英雄志】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三章 修身养性〗地址https://www.xsdd.net/130/130489/11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