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彀中(1/2)

南山灵应寺。( 小说阅读最佳体验尽在【凤凰】)一座历史悠久的禅宗寺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年间。

唐武德四年,李世民与窦建德虎牢关大战,曾用一千玄甲军,斩俘窦建德近六千余人。而这个玄甲军战法的的设计师,居然是一个和尚。由于这个和尚的玄甲军战法,让李世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后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当年就颁诏敕建了护国寺,作为供奉那个神秘和尚的道场。由于是敕建寺院,所以在初唐时期,灵应寺香火繁盛,前来烧香祈祷的香客络绎不绝。而那个神秘和尚,则在李世民驾崩后的第四年,携一个包袱,戴一顶斗笠,持一杆禅杖,云游四海去了,此后,便再没了踪影。更有传说,那和尚离开之时,在山门上写下几句偈语后,便飘然而去了。第二年,护国寺便被天雷击中,焚毁于熊熊烈焰之中。

武周时期,武则天有一次前往修缮一新的护国寺打醮,暗自许下一愿,没想还没回到都城,便心想事成。武则天感念于此,遂将护国寺改名为灵应寺。又由于这座寺院坐落于南山脚下,世人便习惯称之为南山灵应寺。今天我们看到的灵应寺的主体建筑,是清乾隆年间大修灵应寺后所形成的规模,虽不比唐时巍峨雄浑,尽显皇家风范,但也是苍松翠柏,古刹幽境。

魏卓然和石磊两人,把车停在灵应寺的山门口,魏卓然下车抬头望去,山门后是一条长长的石阶,一直通到那一片翠柏环抱的殿前广场。山门巍峨,朱红色的院墙,明黄色的琉璃瓦,山门上方挂一大匾,灵应寺三个字笔力虬劲,一派法相*。魏卓然向前去看匾额落款,落款处写着“禅门常德书”几个字。

禅宗临济宗,按字排辈,从第一代初祖开始分别为: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一共四十八代。

眼前的这个常德,应该就是禅门临济宗“常”字辈的高僧。书**底深厚啊!魏卓然感慨道。

“哥,我们是直接上去,还是我先到四周去看看情况?”

石磊走过来问道。

“我们先上去看看吧。你看这座寺院,坐落在半山腰,上山下山,只有这一条路,按兵家所说,就是易守难攻,我们先上去看看。”

“好的哥。”

石磊答应着,不远不近的跟在魏卓然的身后一步的位置,警惕的观察着四周的动静。他在努力的记下这一路的环境,为了明天吉凶难测的见面,做足准备。

一路走,魏卓然看着眼前的一片片翠绿,心情也好了许多,不消一会儿,他们两人就走完了看似长长的石阶,踏上最后一节石阶,映入魏卓然眼帘的是一个不小的空场,空场的前方,就是弥勒殿了。

“磊子,你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有点规模的寺院,都有一座弥勒殿吗?”

“哥,我哪懂这些啊!”

“在佛经里,弥勒佛是未来佛,他原来本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后来随着人们对原始佛教的不断改良,弥勒佛在汉地,就成了这个布袋和尚的样子了,在藏传佛教里,弥勒佛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哦!”

“哦!原来如此。”

“你看柱子上的对联。”

魏卓然指着弥勒殿殿柱上的一幅楹联说道。

“哥,我有点读不下来。”

石磊挠着头说道。

“这个上联是: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下联是:满腔欢喜笑尽天下古今愁。”

“大概明白。”

石磊憨憨的一笑。

“你看,你笑的时候,像不像弥勒佛啊?人啊,是未开悟的佛,佛呢,是开悟了的人。所以啊,人人都是佛,人人也都不是佛。你说是不是?”

“哥,你说的太玄乎了,我倒是觉得,人离佛,可能远些,离魔,可能近些。”

“嗯!磊子,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就证明你有慧根,能开悟啊!”

“哥,我就是觉得吧,你说一切原本都好好的,为什么越来越复杂了呢?”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的话,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只要有变化,就只能向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变化。其实你想想看,我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不是么?人类不可能放下我们现在的一切,回到非洲草原上再拿起木棒去追赶野兽,我们甚至不能不开车,重新回到全国人民都骑自行车的状态。人类的发展永远没有刹车,只能不停的向前向前再向前。我们没法抹掉现在所有我们拥有的,回归到原始自然状态,但我们一定可以用更清洁的能源,去替代现在的这些重污染的能源,通过技术的革新,我们能不那么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向前发展。这一直都是我相信的,凭借人类的智慧,一定能找到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办法,到那个时候,我们也许生活的,会更幸福。”

“就像我们手上的东西一样?哥,你说如果人真的不会死,那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啊?老的不死,新的又生出来,这个地球,到底能装下多少人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生者如斯】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七章 彀中〗地址https://www.xsdd.net/1/1953/127.html